这个标题看起来好像有点清澈的愚蠢,但是真诚发问……
本人刚毕业快一年,在某大厂做开发。有个女朋友,未来三四年有可能考虑结婚。
最近一直在想这个问题,在当下这个时间点,在上海工作的,普通外地人,买刚需房买的到底是什么?
我家里就是小县城体制内双职工,我自己就是大厂开发的应届正常收入。感觉如果不出大的变故,也许在三四年之后,自己的积蓄加上几个钱包掏一掏,就能够到四百万的刚需房了,贷一小部分或者不用贷款。
这个价位的刚需房要不然就是中环老破小,要不然就是远郊的年份稍微新一点的小房子。
如果要想稍微看上眼一点的房子,就要到七八百万的价位了,那对于我来说就是拉满杠杆,赌上一辈子能不失业,光利息就要还大几百万。组里就有一个三十岁左右的同事,刚拉满杠杆上了一个这种房子,然后紧接着结了婚。
回归正题,现在买房买的到底是什么?我想了一些常见的因素:
- 买丈母娘的点头同意。不买房子结不了婚?
- 买房子未来的升值。这大概是过去二十年形成的思想钢印。但是在现在的时间节点,还成立吗?我啥也不懂,只是拍脑袋觉得大幅上涨的空间没有了,大概会长期横盘或微跌
- 买稳定感、安全感,不用经常被迫搬家了,也可以自己装修和买家具了。但是同时也带来不灵活的问题,换工作就可能会导致超长通勤。
- 买小孩的受教育权。这一点好像是讨论最多的,不管是线下身边的人还是在网络上。普遍都非常焦虑。但是受教育权的真实价值到底是多少呢?付出买房子的代价值不值得?女朋友刚毕业考上了上海公立初中的编制,学校是十二年一贯的,学校现在说法是教师子女都可以直接入学,就是学校是新建的没几年,什么水平还不一定。如果受教育权值几百万的话,那老师岂不是附加值非常高的工作?但是在普遍认识里在上海当老师又是一个很一般的工作。
- 买面子,买社交呼吸权,买父母“完成任务”的感觉。如果一直不买房子,会没面子,戴上“漂泊在外”的帽子,父母在亲戚朋友圈子里抬不起头。
纯学生,没经历过社会毒打,还请大哥们来教育教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