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毕业 4 年在 Q 音干到 T11,准备跑路了,谈一谈想法
看到“世俗的成功”和“消亡的主体”的时候,居然让我重新感受到了自己读书的阶段……
如果从解构主义来看,主体消亡大概是现代性和资本主义发展,可能从启蒙运动就开始进行,虽然对当时的社会宗教进行了去魅,人看起来作为重新作为了主体,但最终还是让人成为了工具,失去了信仰。
不过我可能会从“符号阉割”的方式去看,虽然一定程度上和福柯的“话语规训”差不多——记得福柯没有特别去讨论为什么人在做一些看起来比较出格举动的时候得到的兴奋感(有点忘了《疯癫与文明》是否有讨论,记得这个更加是考古学下的精神病史)。
可能,大家需要的,突破大他者,寻求真正,自己的欲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