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时码工作之外喜欢弄一些心理学的东西,一开始小的时候是想着控制人是很有趣的事情,比如催眠等等,但后来看清催眠并不是电视剧电影那些可以控制人的,只是通过潜意识交流,当然潜意识也会影响主观意识操作。后来就被一些理论吸引,决定用一些时间去实践这些理论

1 、马斯洛层次需求理论

马斯洛层次需求理论

这个是学习产品课程学到的一个理论,从中找到了攀登人生的步骤,也熟知了一些关系的处理。比如性就是需求,友情就是友情,爱情就是爱情,不能弄的混乱。所以单身时候满足需求有一类人,只谈友情的也都有一类人,至于爱这个问题比较复杂,消磨得多,短时间也不会有,但有了爱性就要克制。

2 、然后就是乌合之众的一些理论

以下这些理论确实比较深有感触吧,当然感觉书中也有些不太对的地方或者说思考过后感觉并不适合国内当下的现状。

  • 群体智力低于个体智力(不盲目从众,坚持自己的风格)
  • 群体行为受情绪影响(想控制群体那就想让其疯狂,特别是领头羊)
  • 群体容易受到暗示和操纵(传销以及成功学最出名的 7yes 原则,如果是一个人面对 7yes 可能会深度思考一下)
  • 群体行为的极端化倾向

3 、阿德勒的个体心理学

高中时期是中度抑郁,然后高二下学期休学最后直接高考了,上大学因为幻想不受拘束的校园生活比较开心吧所以就好了(初高中都是衡水模式封闭式学校,压抑至极)。但前段时间喜欢上一个人,然后因为一些事重度抑郁了,一开始并没直接学习阿德勒的个体心理学,先看的焦虑型人格自救手册让自己静下来后又看到的《被讨厌的勇气》和《幸福的勇气》,确实很代入,然后一个月时间就走出来了,生活也有很大改变。进而又看了一些自卑与超越,看着像是病例手册,有一些的晦涩难懂,但总体来说学习完也有些收获也决定要用很长时间实践,以下是阿德勒个体心理学的一些主要思想。我本人依恋模式是焦虑型遇到了喜欢的回避型,受不了冷暴力,所以长期焦虑形成的抑郁。

  1. 目的论:设定有意义的目标

阿德勒认为,人类行为是目的导向的。为了运用这个思想来改变生活,你可以:明确目标:设定明确、具体的目标,并确保这些目标对你而言具有深刻的意义,而不是迎合他人的期望。例如,设定一个长期目标,如获得某种技能或帮助他人。

找到行动的目的:意识到每一个行为背后的目的,尤其是消极行为或习惯,问问自己:“我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 这有助于你识别无益的行为,并替换为更有意义的行动。

分解目标:将大目标分解为小步骤,每天完成一个小任务,逐渐积累实现大目标的力量。

  1. 课题分离:区分自己的课题和他人的课题

课题分离是阿德勒思想的重要部分,它帮助我们明确自己的责任,并避免卷入他人的问题。

认清责任边界:每天花些时间反思自己今天是否因为别人的期望或问题而感到焦虑或压力。将这些问题区分出来,认识到哪些是属于自己的课题,哪些是属于他人的课题。

不干涉他人课题:对于他人属于他们的课题,保持尊重和支持,但不去过多干涉或控制。例如,不要为别人的选择感到焦虑,也不要试图替别人做决定。

守住自己的课题:集中精力处理自己的课题,不将自己的责任推给别人。

  1. 社会价值与共同体感:培养社会兴趣与合作精神

阿德勒认为,每个人都需要感受到自己对社会的价值和归属。

寻找共同目标:在你的工作、家庭或社交圈子中,找到共同的目标或兴趣点。通过共同的目标,建立起与你的团队、家人或朋友之间的联系。

参与社会活动:加入志愿者组织、社区服务或其他社会活动,找到对社会有贡献的方式。通过帮助他人,你可以增加社会价值感和共同体感。

培养共情能力:学习站在他人的角度思考,了解他们的感受和需求,从而建立更深层次的联系。

  1. 自我接纳:接纳自己的不完美

阿德勒强调自我接纳,即无条件地接纳自己,包括自己的缺点和错误。

正面自我对话:每天练习与自己进行正面对话,鼓励自己接受自己的不完美,而不是不断批评自己。可以每天写下三件你为自己感到骄傲的事情。

宽恕自己:承认错误是人类的特征,并学会宽恕自己过去的失误,不带着内疚感生活。这样可以增强自我接纳。 专注于成长而非完美:把注意力放在成长和学习上,而不是追求完美。允许自己犯错,并从中学习。

  1. 他者信赖:建立信任关系

信任是建立健康人际关系的基础。

练习开放沟通:与人交往时,练习真诚和开放的沟通,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和感受,同时尊重他人的意见。

信任他人:从小的事情开始,比如相信别人会按时完成任务。逐渐扩展到更多重要的领域。记住,信任是逐步建立的过程。

建立边界与尊重:在信任他人的过程中,设置合理的边界并尊重这些边界。这样可以更容易建立并维持信任关系。

  1. 他者贡献:贡献自己的价值

阿德勒认为,人只有在为他人和社会作出贡献时,才能感受到真正的幸福和价值。

寻找贡献的机会:无论在工作、家庭还是社区中,寻找可以贡献自己价值的地方,例如帮助同事、辅导学生、关心家人等。

每天做一件利他的事:每天找一个机会去帮助别人,哪怕只是提供建议或聆听他人的烦恼。这种行为会增强你对自身价值的认可。

将利他作为生活态度:逐渐将利他作为一种生活态度,内化为你生活的准则,而不是仅仅作为一时的行为。

有时候确实很难实践一些东西,但阿德勒思想并不是叫我们吃亏,比如他者信赖和他者贡献。如果感受到没有意义或者被欺骗,这个时候课题分离就要站出来了,因为你要承担被人欺骗的结果。

总结:这就是对我人生有影响的一些理论,希望能帮到一些人,也希望大家能讨论下自己受用终身的理论我们互相借鉴

举报· 2577 次点击
登录 注册 站外分享
24 条回复  
s642153378 小成 1 小时前
抑郁发展成抑郁症,之间有个自我坠落的过程,最终发展成器质性病变,可能就需要长期药物陪伴了。
movq 小成 2 小时前
@Ariake265 认为自己了解了真理的恰恰是书读的不够多。读的书越多思想越包容,理解力越强。只读了几本书或者根本不读书才成了懂哥。
ltyj2003 小成 2 小时前
好死不如赖活
SuperDaniel313 初学 3 小时前
@q1102389095 #20 嗯嗯嗯,你说得对
q1102389095 楼主 初学 3 小时前
@SuperDaniel313 很有趣,这个层次理论适用于大多数人,因为满足不了基础需求的人想着去自我实现本就是空中楼阁,恰巧乌合之众当中第二章就有关于群体的情绪与道德的讨论中有舍生取义相关的内容:在 https://zhuanlan.zhihu.com/p/683586282 的§2 部分 我在文中也说了乌合之众中也有些不太对的地方或者说思考过后感觉并不适合国内当下的现状。本身读过这本书的都知道书名并没有贬义的意思,只是群体心理学的一种,后来接触阿德勒个体心理学两者互补。大多数是讲述将一个人置于群体中会是什么样,当然也有高尚的道德情操群体,取决于环境,比如图书馆很少有大吵大闹的人。至于信乌合之众的人是不是乌合之众这种给人打标签的定义本身就让人反感,知识是学来利用的不是人信与不信,都是靠积累的经验相当于一个个公式进行套用的,当然经验也有陷阱,事物都具有两面性不是吗?如果只看书名就要开始批判的话,那我觉得这个人本身就很肤浅。 @Kikomore 哈哈哈,你这更像是犬儒主义中的一部分人 @Ariake265 人其实受多种因素影响的,比如阿德勒看重的一大因素就是生活风格,而此外还有学过的知识相信的信仰等等等等,只从但一方面分析远远不够,至于男女对立这种我也确实很反感,我只是觉得自己应该作为人类,而不是非要打上一堆堆标签,比如什么人种哪个国家什么性别,大家都是人类,这样就很好了
ma836323493 小成 3 小时前
27 年的到来,生活会不会好一点
SuperDaniel313 初学 3 小时前
忘了推荐一下 如果要对精神生活有所改善,我认为更应该看一些哲学。普通人自己看太难了,高人讲解就很轻松。 推荐刘擎教授的 [ [刘擎] 纷争的年代:二十世纪西方思想文化潮流 | 华东师范大学 | 全十八讲] 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Pv411t7i6/ 其中刘教授让我认识到齐美尔的金钱价值观点,受用终身。每次听到这句都振聋发聩: “金钱只是通向最终价值的桥梁,而人是无法析居在桥上的”——齐美尔 关于时尚: 时尚的魅力正在于它完美地结合了这两种倾向:既可以标新立异又可以被模仿,既是新潮的又是普遍流行的。这种双重性满足了人们将"社会的一致化"与"个体的差异化"两种欲望相结合的需求。 西美尔指出时尚与社会等级密切相关: 1. 高阶层追求区隔:试图与低阶层保持差异 2. 低阶层追求模仿:期望通过模仿缩小社会差距 3. 持续博弈: 当低阶层成功模仿时,高阶层会寻求新的时尚标志 仿冒产品成为阶级斗争的工具 这个也推荐看看 [物质繁荣内心贫瘠的世界,是值得我们生活的更好的世界吗? [刘擎] ] 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fG6VYCESe/
Kikomore 初学 4 小时前
我以前以为心理学看多了,我可以更好的调节自己的心理活动。没想到看多了之后,反而更焦虑了 :)
SuperDaniel313 初学 4 小时前
印象中前两个是有不同见解的。 马斯洛层次需求理论的局限是这个理论不适合所有文化的所有人群,因为当时美国心理学家们研究的大量对象都是美国男性。《心理学导论》[美]韦恩•韦登( Wayne Weiten )前两章里有提过。从研究或者说适用性来讲,不够严谨,因为确实有舍身取义这种事情发生,这是不同文化和群体之间的差异导致的,这个时候自我实现成了最重要的需求。 关于乌合之众,这个可以看刘教授的解说,从书名到内容的批判。假定刘教授所说为真,那还真应验信了乌合之众的人反而是乌合之众,很有意思,哈哈哈。详细可以看看原视频,有较为详细的论述。 传播学蛮有意思的,传播涉及了心理,所以对很多心理学学派都有涉猎,但正经的学究真的蛮枯燥。可以通勤听听。 [ [中国人民大学] 传播理论 |传播学|媒体|刘海龙] 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RE411c7Lb/?p=62 “就是原来来讨论群体的人都是一些社会精英, 那社会精英来看这个社会的大众呢, 往往是以一种比较呃鄙夷的是吧, 比较鄙视的这样的一个眼光, 所以群体在历史上, 一直以来他的名声是不太好的, 所以我们把它称之为乌合之众, 勒庞有一本书叫 the crowd, 但是他的英它的法文的原名叫做群众心理学, 呃不知道怎么翻译成英文的时候呢, 一这个英文就把它翻译成 the crowd, 然后中文呢因为是从英文翻译过来的嗯, 所以我们就用了乌合之众, 当然就你看到这个程程度啊, 越来越重啊, 因为 crowd 本身当然还没有那么贬义啊, 没有那么贬义, 但是翻到乌合之众的时候, 那就是一个彻头彻尾的一个贬义词”——节选自字幕
123下一页
返回顶部